格拉斯哥大学与意大利科研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3D打印自适应扭曲吸能金属材料。这种基于陀螺体(Gyroid)结构的超材料在受到撞击时能自动扭转并调节吸能强度,为汽车防撞和航空安全带来突破性进展。无需电子或液压系统即可实现机械自适应,兼具高强度与轻量化特性。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为未来车辆安全、能量吸收与结构减震提供新思路。
扭转吸能:格拉斯哥大学与意大利研究团队打造用于车辆安全的3D打印材料
来自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研究人员,与意大利的马尔凯理工大学(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rche)、**拉奎拉大学(University of L’Aquila)以及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clear Physics)**合作,开发出一种可在撞击下发生扭转的3D打印材料,为车辆的自适应防撞保护带来了新的潜力。
格拉斯哥大学詹姆斯·瓦特工程学院(James Watt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Shanmugam Kumar教授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表示:“如今大多数车辆使用的防护材料都是静态的,针对特定的撞击情境设计,无法适应不同的冲击条件。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扭转超材料(adaptive twisting metamaterials),它不需要复杂的电子或液压系统即可实现自适应调节。相反,它们仅通过机械方式的旋转控制即可完成。当我们施加压缩力时,陀螺体晶格结构会将这种压力转化为扭转,通过改变边界条件,我们可以调整其能量吸收特性。这些材料能够根据撞击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自行改变特性,从而缓解冲击效果。”
自适应扭转设计
这项研究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期刊,论文题为《Adaptive Twisting Metamaterials(自适应扭转超材料)》。该研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陀螺体晶格(gyroid lattice)结构。与传统泡沫或溃缩区(crumple zones)那种提供固定阻力的设计不同,这种材料可以机械地调节其对不同冲击类型的响应。它可以被调校为在严重碰撞时提供更高的刚性阻力,或在轻微撞击时提供更柔和的缓冲。
这种材料由钢制成,采用增材制造(AM,Additive Manufacturing)工艺,使研究人员能够精确控制材料复杂且高度多孔的晶格结构。当受到压缩时,陀螺体结构会以类似螺旋状的运动发生扭转,从而耗散撞击能量。
实验与计算机模拟比较

下图展示了自适应扭转超材料的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对比。
(图片来源:格拉斯哥大学)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测试了三种不同配置的材料,分别在快速冲击和逐步增加的应变条件下进行考察。当材料被限制扭转时,其刚度达到最大值,并吸收了每克15.36焦耳的能量。
当允许其自由扭转时,刚度和能量吸收下降了约10%;而在过度扭转的情况下,能量吸收能力下降了33%。这些结果表明,该材料能够在刚性防护与柔性缓冲之间提供可调节的保护范围。
实验结果得到了理论和计算模型的支持,这些模型可预测扭转陀螺体晶格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行为。此外,研究人员使用**微型CT扫描(micro-CT scans)**量化了3D打印过程中的几何缺陷,以确保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精确匹配。
Kumar教授表示:“我们相信这种材料未来可在汽车和航空航天安全领域得到应用,成为一种能够根据需求自适应调整的全新材料类型。它还可能支持能量收集领域的发展,通过将冲击能转化为旋转动能实现新型能量收集方式。”
3D打印晶格材料的进一步研究
除了车辆安全领域,类似的3D打印晶格结构也正在其他领域被开发,用于增强刚度、提高能量吸收能力以及改善振动控制性能。
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研究人员受深海海绵“维纳斯花篮(Venus’ flower basket)”启发,创造出一种仿生的双晶格结构(double-lattice structure)。这种晶格相比传统的负泊松比(auxetic)材料,刚度提升13倍,能量吸收提升10%,并在更大60%的应变范围内保持负泊松特性。
根据发表在《Composite Structures(复合结构)》期刊的论文,潜在应用包括建筑、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医疗植入物。论文第一作者**马佳明博士(Dr. Jiaming Ma)**解释道:“本研究通过开发双晶格结构,优化了载荷分布与变形抗性,从而克服了传统结构在高应变下性能退化的局限。”

(图:RMIT大学Mike Xie教授与马佳明博士展示团队3D打印的双晶格结构模型。来源:RMIT University)
另一项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Chiara Daraio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刚性塑料晶格结构,内部嵌入钢立方体,可在承重的同时吸收振动。
这些钢立方体充当共振器,阻止振动在结构中传播,使其适用于航天器、涡轮转子以及火箭等高要求环境。
该团队博士后研究员Kathryn Matlack解释说:“振动不会传播整个结构,而是被钢立方体和内部的塑料网格杆所捕获,因此结构的另一端不会产生位移。”
结语
从格拉斯哥大学的自适应扭转金属材料,到RMIT的仿生双晶格,再到ETH Zurich的振动吸收结构,这些研究共同展现了3D打印晶格超材料在能量吸收、结构防护与智能响应领域的巨大潜力。
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精细化与材料科学的融合,这类“会思考的材料”正逐步走向现实,为汽车、航空、建筑甚至可穿戴设备带来全新的安全与性能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