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智采购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趋势正在从大规模订单转向小批量、多样化与快速交付。超过220位采购代表和1054家工厂参与调研,重点集中在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医疗等新兴行业。中国中小制造商虽具备强大产能,却因缺乏数字化报价和可搜索目录而难被全球买家发现。海智平台通过能力认证与AI匹配,帮助采购商更高效连接中国供应链。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角色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角色一直由“规模”来定义,但采购规则正在发生转变。更快的周期、更小的批量,以及对新兴技术的重视,正在重塑企业获取零部件的方式。
这一信息来自今夏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供应商发现与采购突破大会”,该会议由在线定制制造平台——海智在线(Haizol Marketplace)主办,并发布了《2025定制零部件与组件采购调查》。
这份调查详细展示了正在影响采购的压力与机遇。超过220位采购代表和1054位工厂代表通过问卷和访谈参与调研,活动也得到了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的支持。
调研结果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图景:买家在寻找速度与专业化,而中国供应商则需要做出调整以保持自身的可见度。
一位操作工在中国工厂车间的工业设备旁工作。照片来自海智在线。
中国制造业的支柱
故事的核心是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它们数量超过400万家,雇佣了全国超过80%的产业工人,拥有大部分制造业专利,并生产从汽车到医疗设备等各行各业所需的零部件。
然而,许多工厂对国际买家来说依然“隐形”。它们很少采用数字化报价系统或可检索的产品目录,即便是在苏州或东莞等产业密集地区,车间之间的协作也十分罕见。由此形成了一个悖论:全球市场正在寻找专业化供应商,但中国许多最有能力的工厂却依然难以被找到。
调查回应显示,需求正强烈倾向于面向未来的行业。超过一半的采购代表来自机器人、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和医疗科技领域。
其中,机器人行业占比达11%,是最大的单一群体。整体上代表了60多个细分行业,既包括机械、汽车等传统领域,也涵盖了微电子、低空航空和生物科技等快速增长的板块。
采购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多数买家(52.5%)的年采购额低于140万美元(人民币1000万元),反映出他们更偏好小批量、高多样性的订单,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大买家依然存在,其中15%的年采购额超过700万美元(人民币5000万元),6%超过1400万美元(人民币1亿元),但如今“灵活性”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特征。付款方式也映射出这一变化:43%的公司采用30天账期,31%更倾向于预付款或现金结算,只有6%的账期延伸至90天。
地理分布则增加了另一层复杂性。此次调查覆盖了来自97个城市的供应商,其中83%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其余供应商来自广东、山东、河北和四川,显示出中国供应链的深度,既有高科技集群,也包括成本更低的区域制造中心。
这种“规模、能力与不可见性”的组合定义了中国的产业基础,凸显了其在全球中的关键角色,也揭示了阻碍其走向国际市场的障碍。
全球买家与中国供应商在海智2025大会上会面。照片来自海智在线。
障碍与机遇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许多车间仍然局限于单一行业,即使它们的设备完全可以适应多种应用。即便在拥有数百家供应商的集聚区,产能共享依然有限。
此外,由于缺乏数字化报价系统或可检索的产品目录,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中间商,而中间商会增加成本、延长交易周期并降低透明度。这些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大量技术产能仍未被全球采购团队充分利用。
整体图景是一个正在转型的供应基础。采购不再只是由大订单和长周期所定义。相反,调查显示,这一体系越来越受到速度、专业化以及与制造商直接互动的塑造。这正是海智在线所定位的领域。
通过按照经过验证的能力而非名称或地域来组织供应商,平台使买家能够提交需求并获得多份可比的报价,同时AI驱动的工具会筛选并匹配最符合要求的选项。
在此过程中,海智解决了长期阻隔全球采购团队与中国中小企业之间的可见性与信任缺口。《2025采购调查》表明,采购正在从“规模”转向“敏捷、精准与结构化的获取”,而这正是海智模式所支持的:帮助买家与供应商更加直接、高效、透明地建立联系。